英伟达市值一路飙到5万亿美元,微软、谷歌也跟着突破4万亿、3万亿的关口,国内的寒武纪股价跟坐了火箭似的,居然敢跟贵州茅台抢A股“股王”的位置。
但另一边,“AI有泡沫”的争论就没停过,华尔街直接分裂成两派,《大空头》原型MichaelBurry更是明晃晃地做空,一副等着看大戏的样子。
最开始大家对生成式AI都挺乐观,直到DeepSeek横空出世,用低成本方案做出了好效果,一下子就让科技圈和华尔街慌了神。
本来以为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,结果2025年9月,OpenAI跟甲骨文签了个3000亿美元的五年云计算协议,之后又跟英伟达、微软这些大佬搞了一堆合作,总规模直接超万亿美元。
这波操作直接让摩根大通的分析师MichaelCembalest看不下去了,直言这就是“无限金钱漏洞”。
AI公司承诺给云服务商付钱,云服务商借钱建基础设施,再租给AI公司,绕来绕去好像确实有点虚。
更关键的是,OpenAI估值被抬到1万亿美元,还计划2027年上市,可2025年第三季度就亏了120亿美元,这亏损规模在科技史上都排得上号。
“木头姐”就明确表示不认为有泡沫,毕竟现在AI领军企业已经能实现现金流闭环,跟当年互联网泡沫时期没盈利模式的公司不一样。
腾讯《和平精英》里的数字代言人吉莉,不再是只会念预设台词的机械NPC,接入大模型后变成了“智能NPC”,能跟玩家像真人一样聊天,情绪价值直接拉满。
网易《逆水寒》的门客系统也很有意思,AI队友不会拖后腿,还能避免社交摩擦,简直是“i人玩家”的福音。
2025年3月,有个开发者用AI代码编辑器Cursor和大模型Grok3,花三小时就做了款类似《微软模拟飞行》的3D多人网页游戏,上线万元。
这一下可把游戏开发的门槛拉到了新低,Steam平台上用生成式AI的游戏数量一下子涨了很多,甚至出现了“玩家都不够用了”的说法。
不过游戏数量多了,质量难免参差不齐,未来玩家的选择也会更挑剔,这对开发者来说,既是机会也是挑战。
“定焦”的观点很有道理,现在的云市场已经从资源之争变成了生态之争,未来不一定有绝对的第一,但各个垂直领域都会有自己的强者。
AI给云计算带来的不仅是竞争,更是整个行业的升级,企业用上“AI云”,效率提升可不是一星半点。
硅谷科技行业更夸张,裁员规模超10万人,Meta、谷歌、亚马逊这些巨头都在通过AI重构岗位体系。
无奈之下,不管是职场老人还是新人,都得主动学习AI技能,毕竟它已经不是可选项,而是必选项了。
英伟达、OpenAI这些巨头的巨额投入,不全是盲目跟风,AI对游戏、云计算的改造,实实在在提升了生产力。
那些能率先把AI技术转化为实际收益的公司,那些能快速掌握AI技能的个人,终将在这场浪潮中站稳脚跟。